您当前位置:雨伞厂_粤兴隆雨伞制品厂 >> 行业新闻 >> 浏览文章

行业新闻

油纸伞最后的守候者油纸伞最后的守候者

来源:本站原创  作者:兴隆雨伞厂  日期:2011年11月28日   【字体:
油纸伞最后的守候者油纸伞最后的守候者 四川泸州这个叫做分水的小镇,有着流传了300多年的油纸伞制造业。竹骨似水、纸面如绸,撑开伞面,薄薄的油纸承载起岁月沧桑的厚重;收拢伞骨,密密的针线联缀着传统文化的血脉。关于伞的故事,也可以说它本来就不是故事,没有波澜、没有曲折,宛如流逝的光阴,静静淌过……□摘自《咔嚓———民间影像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7月   从泸州市区往东南方向,驱车25公里就

油纸伞最后的守候者油纸伞最后的守候者
四川泸州这个叫做分水的小镇,有着流传了300多年的油纸伞制造业。竹骨似水、纸面如绸,撑开伞面,薄薄的油纸承载起岁月沧桑的厚重;收拢伞骨,密密的针线联缀着传统文化的血脉。关于伞的故事,也可以说它本来就不是故事,没有波澜、没有曲折,宛如流逝的光阴,静静淌过……□摘自《咔嚓———民间影像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7月

  从泸州市区往东南方向,驱车25公里就到了分水岭。

  说是岭,其实不过是一条老街。青石板的路,灰立料的墙,墙根下是三五成群喝茶的乡民。这里一向被认为是比较偏僻的乡镇,两车道的水泥路刚修通不久,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分配到这里上班。但这并不影响分水岭的知名度,千年古樟、竹筷加工和文物古迹为这座古镇赢得了不少面子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油纸伞。

  泸州制伞业起源于明末清初,后由分水岭逐步发展到蓝田、沙湾、弥陀、小市等处。极盛时期,仅泸县就有伞厂60多家,以拳头产品大红伞享誉国内外。1952年至1958年间,全县产纸伞520万把。今天,人们可以从伞厂大门上那陈旧的雕花中找到当年发达的痕迹。

  1952年7月,泸县制伞生产合作社在分水岭建立。后几经波折,1965年更名为泸县分水伞厂,现在叫江阳区伞厂,是国内仅存的3家纸伞厂之一,省内仅此一家。伴随世事变迁,如今的伞厂早已风光不再,宗师许桐森时代的繁盛已成过眼云烟,老先生的第三、四代传人正面对一场考验。

  全厂175名职工,离退休的就有130多,留在厂里做工的还不到20人。余江海是厂里为数不多的制伞工人之一,今年75岁,14岁学做伞至今。膝下有三儿和两女,老大进了政府机关工作,老二在泸州经营大排档,老三继承了父亲的心灵手巧,已经是一名好木匠了,老四是唯一留在父母身边的人,在分水场上做小买卖,老五在黄舣镇开了家理发店,生意还不错。按理说,儿女的尽孝已经足够老两口生活了,但余江海却不肯坐享晚年,仍然每天到厂里做扎工。那些粗糙的半成品经他的手滴溜溜地把玩一番,顿时美妙许多。他的感觉是“一辈子和伞打交道惯了,不做反而闲得慌。”

  “做伞是纯粹的手工活,比操作机床容易,也很安全。”老人乐滋滋地说,他现在做一把伞可以挣4毛2分钱。“活多的时候,每月可以得100多块。”那份满足一一写在脸上。

  分水纸伞承袭了宗师许桐森的传统,小小一把油纸伞,竟然要经过40多道工序,锯托、穿纹、网边、糊纸、扎工、晃油、箍烤……缺一不行。成品伞有一个标准,要求条子反复撑收3000次不损坏,清水浸泡24小时不脱骨,顶五级风行走不变形。最让人称奇的是一种叫“满穿”的工艺,远看像凤颈,近看像朵花,虚虚实实,针脚如注,色彩斑斓,令人眼花缭乱。

  余江海告诉我们,1992年厂里曾招收过8名年轻学徒,后来跑得一个不剩。几个还在一线做伞的工人,大多到了古稀之年,年轻人嫌收入少,根本不愿做。

  祖传子业,余江海也有此心,但老人家的儿女并不这么想,他们都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,把背影留给了油纸伞。

  做伞是一门细致的艺术,工艺都保存在老艺人的脑海里。对于将来会怎样,余江海似乎没想过,他说:“我还可以做几年,以后自然会有人来做的。” 

上一篇:怎样遮阳又降温 小小遮阳伞选购有窍门
下一篇:酝酿十年之久 东石伞具五金市场招商启动

网站公告

更多

联系我们

联系人:
姚 生 13826865566 QQ:373956183
彭小姐 13826869900 QQ:346230101
电话:0766-2872119
传真:0766-2872119
邮箱:GDRYZK@163.com
地址:广东省新兴县新城镇陇塘工业区